【學人專欄】留學期間的文化體驗和反思
作者:陳毅軒
獎學金: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美國密西根大學
專業領域:大氣科學
工作經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
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求學期間,接觸到很多以前沒有碰過的人、事、物,眼界大開,比方說認識了不少新的蔬菜;參加學校、院和系上舉辦的活動跟不同國家的人交流;感受到分明的四季;去附近小鎮看看當地人的生活等。這些經驗讓我看到美國更多更廣的面相,好的壞的都有,是很珍貴的文化體驗。
這篇文章分享一下我跟美國基督教朋友相處的經驗,這些經驗讓我對基督教完全改觀,是很大的文化衝擊。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我對國際觀有一些不同的體會,也讓我思考這些出國經驗對自己的人生觀有何影響。
跟美國基督教朋友的相處經驗
有次在學校社團網站上看到一個新社團,社團活動是討論生命中的重要問題(deep life questions),我覺得很有趣就跑去參加他們的聚會。第一次聚會,我們就在討論「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What’s the purpose of life?)」,之後還討論了道德、愛、錢、追逐夢想、信心、原諒等議題。
這個社團的發起人是一個美國大學生,他是很虔誠的基督徒,討論過程中他常常分享基督教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認為非常有意思。在這個社團我也認識好幾位他們教會的人,他們也都很好,所以之後有時間,我就會去參加他們的查經或是週日禮拜,跟他們相處的過程,讓我對基督教完全改觀。
我本來不太喜歡基督教,部分原因是我無法同意聖經上的一些觀點,太以人為本位中心了,部分原因是在臺灣遇到好幾次太積極的傳教士,即使我一臉沒興趣,還是一直纏著我講東講西,所以對基督教的印象就不太好。
但我認識的這群基督徒朋友,他們不會強迫我相信任何東西,我朋友還私下跟我說:「如果有人這樣做的話告訴他,他會處理。」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他們都很歡迎我參加他們的活動,像是玩Frisbee(一種飛盤)、看球賽、生營火、感恩節聚餐之類。我還認識了一位單獨跑去西藏傳教的美國女生,非常敬佩她的勇氣。跟這些基督徒朋友的相處過程中,我感覺到他們所相信的神是有某種力量,讓他們會這麼友善的待人,也願意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傳教。
我朋友還跟我說教會的目的是聯繫人群,我在教會中也遇到好幾個剛來這邊工作或唸書的人,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讓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認識其他人可以互相幫忙。對華人而言,人聚集起來是因為血緣或地緣;但在這邊,基督教扮演了把人們聚集起來的角色。
何謂國際觀?
常常聽到有人強調要有國際觀,不過到底什麼叫國際觀?理想上,國際觀是知道世界所有地方、所有人的歷史,且不能只有官方版的歷史,是盡可能全面的歷史,然後對現今發生的事和趨勢瞭如指掌;不過,要具備這樣的國際觀實在太難了。
個人覺得,國際觀最重要的精神是知道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要用同理心去對待每個人,然後要有開放的心胸。
我一直很喜歡剛到學校的時候,國際學生中心辦了一堂介紹美國文化的演講,講者第一句話就說:「今天所講的只是『普遍』來說的美國文化,美國很大,每個人的個性和成長背景都不同,要視他們為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我完全同意這種說法,以前常聽到美國大學生很有自己的想法,美國教育教導他們要探索自己。我遇過很有想法的大學生,也遇過猶豫要不要唸碩士,其煩惱和臺灣大學生一樣的人。在美國的中國人也一樣,有渴望自由民主的中國人,也有讓共產黨做做看的人,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所以現在聽到評論美國人、中國人、伊斯蘭教、基督教,我覺得沒有什麼討論的價值。因為部分人是,部分人不是,即使遇到一百個說是的美國人,也不代表剩下三億人想法跟他們一模一樣。我們都是以管窺天,不要把所見所聞過度延伸了。
出國經驗對我人生觀的影響
在美國待了幾年,見識到很多新的事物,我好像多了點故事和經驗可以說,隱約覺得自己變得比較有自信。但是我一直警惕自己千萬不能自滿,真的不是擁有出國經驗、學歷比較高、錢賺的比較多,或是有很多厲害的人生經驗就比較了不起。到最後,還是看你待人處事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的態度。
我一直很佩服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及外婆,他們沒讀什麼書,沒出過幾次國,沒什麼很引以為傲的經驗、沒什麼名氣也沒賺很多錢。但是,他們在非常艱困的時代背景下成長和工作,付出心力養育子女,在晚年面對身體的病痛和死亡,他們的人生重量,絕對不輸給那些大企業家或是舉世聞名的人。
每個人的社會成就都不盡相同,但對人生努力過的人,值得給予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