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人專欄】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然後士農工商

最後更新日期:2023-09-13

學人專欄何秉倫

 

作者:何秉倫

獎學金:教育部留學獎學金

專業領域:先進電子顯微學、材料科學
預備就職: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系/羅蘭研究所

 

   關於作者的背景:英國牛津大學化學博士、太古學者,皇家顯微學會會士、皇家化學會會員暨分會委員,學術外兼職為現英國臺灣青商會副會長、前牛津大學臺灣學生會長、前大學書院少數民族與種族平權事務官

   眾多優秀受獎學人的分享目不暇接,各個都是精彩動容的海外求學經歷,透過閱讀著前輩們的故事,彷彿置身於該地,隨著他們足跡摸索前行,促思考同發跡於灣的我們,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後,是時候思考該如何「服萬人務」以及那些在生命中重要的幾件小事。

        很幸運在我青少年時期,就得到許多師長們的鼓勵與幫助,可以盡情伸展自己想做的事情、並在過程當中得到很好的鍛鍊。我與室友們在宿舍裡搭建電子及木工的工作坊和教授們的實驗室合作與坊間基金會舉辦營隊,這是學科內的延展也是學科外的全人培養,有機會在未來擔任團隊中的幹部時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有經驗依據,時以大局為重。

 

分享內容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歐洲大陸,英國當然也無從倖免。身為灣學生會長的我在與家人再三溝通後,父母都非常尊重我的決定,這段期間留在英國擔負起抗疫前線、留在校園幫助同學們。我寫信給時的牛津大校長露易絲·理查德森女爵士(Dame Louise M. Richardson)並會見討論,首先就西方社會戴口罩即代表病患所帶來的亞裔種族歧視問題為核心,敦請校長撰寫一封公開信,期盼照顧及尊重所有戴口罩的人。牛津大學作為英語世界的第一所大學,承先啟後擔當著國家社稷的教育思想重任,絕對有話語權來「提醒」公民不應該存有口罩即病患的迷思與伴隨而來的種族歧視。

 

分享內容

 

       隨後,我們開始討論並研擬疫情蔓延至校園後的相關處置,這也促成了為何在疫情發生當時,能比政府的指導來得更早牛津大學所發布之命令是相對有秩序且保護正在旅居海外的留學生,無法返國就地居住配合隔離政策,學院主管單位負責供餐,英國在地生則全部返家。不僅如此,我與同學們自發性組口罩免費配送、自掏腰包接送採買等服務,在我的觀點,那種無私的互助是人性光輝綻放最高點的時刻,抗疫當前;不分你我。

 

分享內容

 

       後疫情時代,人與人之間不因戴口罩而有隔閡與差別待遇,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運動持續在全世界發酵,此時甫卸任灣學生會長、得不到喘息的我走馬上任種族平權事務官,這是我第一次與不同族裔的同學長官們桌全面檢討我校的種族問題,並制定相關政策與後續措施。發現問題,並多種面向、不斷的爭執中學會妥協與談判,中看見共情與理解其中的退讓與成全。

 

分享內容

 

         教育部所提供的獎學金,不僅是鼓勵優秀的青年學子出國學習、探索知識的真理,更是透過留遊學的所見所聞,我們俱備擁抱世界的胸襟,期許我們在未來成為國家堅強的後盾。

 

分享內容

TaiwanGPS 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