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人專欄】意料之外的人生副本:歐洲Erasmus聯合碩士

最後更新日期:2024-05-23

 

作者:朱家瑜

獎學金:110年歐盟獎學金/ International Master of Science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IMBRSea

研究領域:海洋

現職海洋委員會海巡署科員,漁業執法第一線

 

旅程的開端

在踏上這段旅程之前,大學畢業就立即從事薪資及工作型態都穩定的公職。工作約4年後,向前看著自己未來30年的職涯,心中總是會浮出一絲遺憾:難道以後就要這樣直到退休嗎?

意外知道歐盟有聯合碩士計畫(Erasmus Mundus Joint Masters),開放給國際學生在歐洲各國學習與遊歷的機會,就如同其名由來的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莫斯在歐洲周遊列國。Erasmus計畫囊括多元的學群與科系,甚至提供給少數申請者優渥的全額獎學金。喜歡海洋、想為海洋盡一份心力及工作與海洋相關的我,最終選擇了海洋生物資源碩士(International Master of Science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IMBRSea)。

 

旅歐生活甘與苦

雖沒有申請上正取的全額獎學金,我輾轉申請並通過臺灣教育部專門提供給Erasmus備取生的獎學金(約2年學費加機票),準備迎接第一學期。國外就學最繁瑣的就是各種身分、文件的驗證,又因為是聯合碩士,旅居2至3個國家是常態,我們都笑稱自己主修海洋科學、副修簽證申請。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學校開放第一學期基礎課程採遠距授課,那時便決定留在臺灣,一邊上課一邊工作。直到第二學期飛往葡萄牙前,才發現原來葡萄牙沒有駐臺辦事處,必須飛往澳門辦理簽證。疫情期間為了簽證,入境澳門得先隔離21天,取得簽證再回來臺灣隔離14天。

Erasmus可在歐陸遷徙時體驗不同文化的浪漫,褪去玫瑰色濾鏡後實則滿布荊棘。每個國家最多停留半年,且租房不易,簽證申請過程冗長,交友圈更是半年後就面臨大改變,和穩定的公職生活大相逕庭,必須有相當的適應能力和主動出擊的社交能力,才能在短時間內融入當地生活。面對這些挑戰當下雖然不知所措,但回首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蛻變能獨當一面。與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各帶著自己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在生活中鬧出不少笑話,也讓我們學會接納、欣賞彼此的不同與特殊。

 

走出實驗室的海洋科學

IMBRSea名稱雖是海洋生物資源,但課程模組的設計其實包含海洋環境、海洋生物(漁業與純生物學)和正漸廣為人知的海洋素養教育。我選擇的模組是漁業科學(葡萄牙Algarve University)與海洋素養教育(法國Sorbonne University)。課程中,除了純學術理論(例如:漁業資源評估、教育學基礎理論、大眾傳播理論),IMBRSea也給予許多機會,讓未來的海洋科學家與社會接軌,帶著科學知識走出象牙塔。在葡萄牙,我們與當地章魚漁業團體合作,將實驗室裡研究的章魚行為應用在章魚永續漁業;在法國,我們與鄰近的摩納哥海洋博物館合作,將課堂所學的大眾傳播理論與海洋科學知識結合,設計適合當地學童可體驗的海洋教育;在比利時,我們和當地的公民科學家合作,監測海洋塑膠與人為廢棄物的汙染,並完成碩士論文。

 

結語

感謝教育部給我機會,也慶幸3年前的自己能鼓起勇氣跨出舒適圈,用2年的時間重回學生的身分,看看更寬廣的天地。這個人生副本帶給我的不只是一紙碩士學位證書與海洋科學知識,還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友誼,以及能更溫柔、更堅韌地與世界相處的自己。

 

TaiwanGPS 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