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專欄】巴黎藝術養成記
作者:莊憶萱
獎學金:公費留學考試
專業領域:藝術史
工作經歷:逢甲大學通識中心、淡江大學法文系、文化大學法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法國的高等教育情況和臺灣與英美較為菁英式的培養研究人才有很大的不同,在巴黎碩士階段的人數不少,從我一開始註冊巴黎第七大學的「藝術、文學與語言」研究所第一年(或稱Maîtrise學程)就有四、五十人一起上必修課程,選修的課也會有二十個人左右,期末需要通過理論的必修課三小時加上申論題的考試。此外,在這個階段要拿到文憑需要撰寫四十頁以上的畢業論文(頁數會因為不同學校和領域而有所差異),申請時也需要先找好指導老師,才能完成註冊。
但因為在註冊前對老師們的認識,只有透過網路的資料做選擇,能知道的資訊非常有限,所以第一年找到偏向文學研究的老師和我自己研究的主題沒有很契合,於是在研究所第二年就向巴黎第四、第八和第十大學的藝術相關系所重新申請(Master研究型碩士學程),申請的條件是你在Maîtrise學程的論文和學期分數須超過14/20分,以及找到接受自己論文計畫的指導老師。
我透過網路寄給各個老師的信常常石沈大海,或是因為沒有修過相關的課而被拒絕,所以一直到學校通過申請時,我還是沒找到指導老師。但其實在法國找指導老師更「接地氣」的做法,並不是透過網路和電子郵件,而是實際課堂後與老師面對面的溝通,因此,我強烈建議在法國求學可利用上語言學校的空檔,就到有計劃申請的學校系所旁聽課程,四處打聽、認識不同的老師與修課的同學,也能透過臺灣在法國的同學社團詢問,這樣才能真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我就是因為完成註冊開學後在課堂上,老師請大家介紹自己的研究主題時提到「藝術家的書」,該堂老師向我介紹另一位老師對此題目會很有興趣,因而找到相處七年碩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網頁上我的指導老師主要研究領域是雕塑,事實上,網路的資訊有限,需要實際的接觸,加上法國的大學與研究所都很開放,旁聽是件很平常和受到歡迎的事。
法國的博士學程則是比較複雜且交疊的體制,博士班(école doctorale)有全國分配的編號,但是學生又可以跟著指導教授隸屬於不同的研究室(Labex)或研究單位(Unité de recherche)。此外,因為我的領域是藝術史,巴黎各個大學的藝術相關系所在國家藝術史研究院(INHA)都設有辦公室,會不定期借用教室上課或舉辦研討會,因此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可以到位於歌劇院區的藝術史研究院裡面旁聽課程、參加講座,與學者和與會人士交流,甚至和不同大學、博士院的學生與老師交換意見。或是像我的指導老師不只借用藝術史研究院上課,也借用布朗利碼頭的人類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的教室上課,讓我們能就近和博物館產生互動;不僅是這些機構,許多新興博物館,包含知名的羅浮宮和龐畢度中心,也都希望匯集學術領域的資源,提供場地、教室影音及設備,和各個系所合作舉辦定期課程、專題講座,以吸引專業與非專業的人士參與。這些課程和講座通常是免費,多到參加不完,也正是博物館的收藏與教育資源,使我在巴黎求學受益無窮。法國將學術研究和大眾層面的博物館結合成很好的網絡,對於身為當代藝術史研究生的我來說,能跟隨著龐畢度中心的典藏單位—康丁斯基圖書館所舉辦的講座、研討會,永遠有研究不完的資源和靈感,這裡更是我在巴黎求學永遠感到充實和幸福的來源。
由衷地希望臺灣也能將高等教育的學術資源與各個博物館場所結合,將教室搬到博物館裡,一方面提供大眾認識學術研究的眼界,推廣與促進學術研究;另一方面也能讓現在與未來的研究生接觸到各館典藏與研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