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文稿】TaiwanGPS 學人經驗分享會|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 X 日本東京大學
發光的不只是夢想,更是勇敢追逐夢想的你!
看著別人出國留學,羨慕的同時又充滿許多問題和想法,但自我設限、經濟和未來就業考量等因素,都不該限制每一位學子的夢想。為此,本次TaiwanGPS學人經驗分享會邀請到兩位曾獲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的學人:譚君怡與鄭雲謙,來分享他們出國留學的心路歷程,鼓勵學子們勇敢追夢!
鄭雲謙學人分享主題—德國求學的成長與蛻變
鄭雲謙學人於民國97年書審通過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並赴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就讀工業博士課程,目前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擔任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學人表示,出國念書一直是小時候的夢想,因此決定申請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甄試,對於能順利獲得獎學金充滿感激。
首先他提到申請時的經驗,需寫信洽詢研究室及教授。好處是學生可較了解教授專精的領域,也可清楚知道自己可從教授身邊學到相關研究;缺點是教授權力相對較大,若教授翻臉不認人,可能會因此喪失讀書機會。不過,德國的學校有與業界合作,會向博士生提供研究題目及薪資,雖然待遇為業界正職給薪的一半,且需要繳稅,但經過博士四年課程畢業後,即可取得工作簽證,也就是所謂的「藍卡」,因此有機會畢業即就業。
除此之外,在德國雖可使用英文,不過若想要融入當地生活,還是需要熟稔德文,建議學子可考慮至語言學校或是選修學校暑期課程。另外,海德堡的博士生人數相對較少,若需找尋同文化的社會支持系統,例如華人教會、臺灣同學會等,不僅可提供情感陪伴、建立連結,也可向團體裡的其他夥伴尋求協助或建議。因臺灣學制承襲美國,與德國學制不同,申請學校時務必須留意自己的學歷是否能銜接上德國學制。
留下來,換國家或回臺灣?取得學位後的發展,需考量可能會影響自身的各種因素以及對於職涯的規劃。若留在當地,憑藉著學位優勢,工作雖相對好找,且可暢遊歐洲,卻可能難有向上發展的機會,同時也需忍受身在異鄉、無法陪伴家人及朋友的孤獨;若想前往另一個國家發展,則面臨重新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且有些國家針對外籍勞工有人數限制,這也是一個考量重點。至於回臺後,雖可陪伴家人、貢獻臺灣,以留歐學歷謀取一份好工作,但資源有限,如學術研究的參考文獻以及駐臺國際組織較國外相對較少。
譚君怡學人分享主題—出國留學:學習一種相對化視角
譚君怡學人為教育部104年留學獎學金甄試教育學群的得主,於日本東京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高等教育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她提到申請日本碩士時需要有明確的動機,與臺灣為追求高薪而繼續攻讀碩士的動機文化不同,因此準備一份資訊充足的研究計畫書至關重要。同時也可塑形自己研究問題的意識論述,包含建構自己想做什麼研究、如何進行、這研究為什麼重要並值得執行等。透過提供一份嚴謹的研究計畫書,能向審查委員傳達隱藏訊息:「為什麼我是最適合的候選人?」
此外,譚學人也推薦學子們在不影響課業的前提下,透過打工、實習以及田野調查等機會深入認識在地脈絡。她表示這不只可提升對當地真實社會情境脈絡的掌握,也可快速精進日語表達能力,更易獲得跨國比較的觀點。建構多元的社會支持系統也至關重要:認識同國籍人士除可共享相近的文化背景經驗,也更容易產生共鳴及同理心,成為情感上的重要支持;另結交當地人可以幫助自己理解和融入當地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及社會慣例;至於認識他國留學生,則是透過多元文化交流的機會,提供更廣泛的視野及相對化的視角。
如想在畢業後即進入企業就職,則需提前至一年半開始規劃,因日本企業僱用的特徵是同時進行一次性的徵才活動(新卒一括採用),也就是各公司會在相近的期程,徵選一年後畢業的人才,例如預計於2025年3月畢業、4月入職的學生,企業會在2024年3月時公開徵選資訊,並於6月開始徵選。此外,比起專業知識、技能、主修等,日本企業更看重員工未來發展潛能,透過多次且複雜的選考機制,試探求職者的泛用性素養,如:溝通協調能力、主體性、挑戰精神、團隊合作能力等。因此,建議學子需提早著手準備,不論是參加企業實習、針對業界和企業進行研究、了解工作內容、請教學長姐,或是擬定填寫應徵表格、自我推銷和面試的對策等,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仔細規劃。
回顧在日本留學的這段時間,學人表示她獲得最大的收穫是習得相對化的視角—從「我族中心主義」變成了「文化相對主義」,並且也因身在日本,終於可體會身處異鄉的文化少數派經驗,因感同身受而常懷同理心,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及事務。她也建議學子可多方參考前人的經驗,綜整地評估自己的情況、適用性,以及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政策差異、環境影響等,以做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