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專欄】海外求學與生活經驗
作者:周柏鈞
獎學金:113年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
現職:美國密西根大學 陶布曼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碩士
今年,我來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建築碩士,身為一名聽障生,適應美國的生活與文化差異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成長的機會。從小,我就依靠讀唇語作為主要的溝通方法,這是一種在無意間學會的技能。但在全英文環境中,短時間內學會英文的讀唇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且筆談也並非總是實用。因此,我開始依靠手機上的即時語音轉文字的技術與他人溝通,這項技術讓我能更順暢地融入新的學術與社交環境。
我適應美國文化的方式是積極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群交流,不論是透過結交朋友還是參加各種學會活動。在這些過程中,我不僅感受到文化的多樣性,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經歷,是前往加拿大參加 ACADIA 2024 學會。這是一場關於建築數位設計與製造的國際研討會。在學會中,我清楚地認識不同國家、甚至不同學校在數位製造領域的風格與文化的差異,例如機械手臂的大型3D列印操作與陶瓷3D列印等技術。而我國欠缺這些領域的技術,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數位製造對建築未來的重要性,並激勵我希望能將這些技術引入臺灣的建築研究。
研究上習得的新知
在密西根大學的建築研究中,我發現一些令人振奮的新可能性,例如:結合材料科學與數位製造的方法論,探索建築的創新潛力。我目前與一位研究夥伴正進行一項關於「Knit CNC技術結合蠔殼廢棄物轉化為具建築價值的設計」研究計畫。我們希望利用數位製造技術,將廢棄材料轉化為具有創新設計與應用潛力的建築構件,並以新的方式推動建築設計的未來發展。
聽障經驗與設計靈感
身為聽障人士,我對空間的感知方式與一般人有所不同,這讓我在建築設計中具有一種獨特的視角。我在密西根大學認識一位教授,他的女兒長期受到自閉症的困擾,因此他利用自己的專長,專注於利用Knit CNC技術創造互動式觸覺裝置,幫助他女兒增強感官能力與心理的社交層面。這種以觸覺與心理增強為核心的設計,啟發我對於無障礙建築設計的新思考。
與此同時,我回顧自己在臺灣大學與研究所期間,曾發表多篇關於無障礙設計的論文,當時主要聚焦於實體空間的設計,例如無障礙坡道與點字系統。然而,在密西根大學,我接觸到更前瞻的觀念——將計算設計與數位製造結合,透過互動式觸覺與增強感官的技術,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全新的協助方式,這不僅可擴展無障礙設計的邊界,也開創更多的可能性。
在密西根的成長與體會
過去幾年的學習中,我從手繪開始,一步步學習Autocad、Revit & Dynamo、Rhino & Grasshopper,甚至是Python等物件導向程式設計開發,感受到建築設計正朝著精細化與數位化的方向快速發展。這與臺灣學校著重手繪形成鮮明對比,也讓我意識到技術在當代建築教育中的重要性。
此外,密西根大學的老師與同學們對於我的聽障情況非常包容與支持。當我遇到學術或溝通上的困難時,他們總是耐心協助,另學校也設有專門的機構,為身心障礙學生提供各種資源和支持,這些經驗讓我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自信。
展望未來
我的長期目標是利用在密西根大學習得的技術與經驗,推動無障礙建築設計的創新,希望運用數位製造與增強感官設計的方法,縮短身心障礙人士與一般人之間的距離,以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
隨著全球進入高齡化社會,無障礙設計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我堅信,人本身是不會殘缺,技術與科技的不足對人類才是殘缺。期望未來能秉持此信念,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大幅地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並縮短身心障礙人士與一般人之間的距離,為建築設計注入更多溫度與包容性。
對於其他有聽力障礙的學生,我建議積極尋求學校與同學的協助,善用現代科技輔助溝通,並始終保持信心與毅力。挑戰雖然存在,但只要努力,必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