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專欄】美國CS PhD申請經歷分享
作者:楊晟甫
獎學金:113年留學獎學金
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生
2022年進入UCLA攻讀 Computer Science 博士,專攻多模態領域。透過這篇文章,分享自己當年申請美國CS博士的心得,並從三個關鍵面向──人脈(Connection)、研究方向(SOP)與論文發表(Publication)──談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申請中脫穎而出。
一、人脈(Connection)
美國頂尖AI實驗室,每年都會收到上百封申請信件,多數來自同樣具有頂級背景的學生。人脈的分數,就分布在「推薦信」與「與教授互動」兩大途徑上。
1. 專題研究:想拿到強而有力的推薦,通常需要先有論文發表,而論文的發表不是一蹴可幾。因此建議在臺灣就讀大學部的同學,可以在大三(甚至大二)的時候,加入學校或是中研院的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累積寫作與實作經驗。自大三初就加入王鈺強老師實驗室,一直到大四末才發表首篇 CVPR 論文,非常感謝老師當年的指導!
2. 美國教授推薦:可透過申請暑期研究實習,或跟隨美國實驗室的博士生參與 project。美國的實驗室往往需要依賴 funding project 來支持實驗室的開銷,或是有些博士生從已做出創新的 prototype 想要擴大自己的 research impact 在不同的範圍或應用層面上,因此他們也樂於招募助理;雖然此類 project 往往限制較多,無法完全自行揮灑,但對於缺乏經驗的學生來說,有明確方向與指引下仍能創新、累積成果,非常難得。取得初步成果後,便能與該實驗室的指導教授開會,留下深刻印象;若成果順利發表,會更有機會獲得推薦信。回想當時非常感謝有一位在 CMU 就讀博士班的學長帶領從事研究,並且安排與其指導教授開會,最後論文順利在 NeurIPS 發表,也獲得兩位 CMU 教授的推薦信。然而這類機會通常會需要有一定的基礎,例如具有一定的實作能力以及對該領域論文的掌握,因此如前段所述,有專題研究的基礎會是很大的助力,其實臺灣的學生都很優秀,可以多主動積極寄信尋找相關的機會。
3. 套詞與見面機會:可寫信詢問教授是否有面談機會;若參加相關研討會,更可當面請教、建立聯繫,後續申請時教授對你的印象也會加分。
二、研究方向(SOP)
除了推薦信,申請文件中最容易被忽略卻至關重要就是 Statement of Purpose(SOP)。在眾多條件相近的申請者中,是否能寫出與教授當前科研方向高度契合的研究計畫,常成為決勝關鍵。許多教授的新研究或正在申請的新計畫,未必能從公開論文中獲悉;因此,申請者應主動聯繫實驗室博士生或教授,了解最新研究趨勢與其提供的 funding,很多時候實驗室也會因為 funding 的原因而影響其招募的計畫。在拿到面談機會後,才能有效地準備 research proposal 與相關背景知識的展示。
三、論文發表(Publication)
在初步篩選階段,推薦信扮演最重要角色;但進入最後一輪比拼,則回歸 SOP 與 Publication 的質量。多篇非第一作者的論文數量,不如一篇紮實、展現自我獨立思考與實驗設計實力的作品來得重要。具經驗的審查者,不論是教授或是博士班學生,一眼便能看出研究動機是否明確、實驗設計是否合理,以及結果是否能支持論述;面試時,這些也都會成為詢問重點。
申請博士的過程中,獲得並感謝許多師長與前輩的幫助;若學弟妹對留學申請或準備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來信討論。祝各位申請順利,早日實現研究夢想!
聯絡信箱:cfyang@cs.ucla.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