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專欄】跨領域追夢:美國的留學經驗分享與文化探索之旅
作者:游卓澔
獎學金:110年公費留學考試
現職: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電機工程系博士生
高中與大學:跨文化適應的起點
我的留學旅程始於高中階段,當時選擇赴美就讀。這段經歷不僅迅速提升了我的英語能力,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跨文化適應的挑戰與樂趣。儘管初期因語言與文化差異而感到壓力,但透過參與課後輔導、學生會競選,以及擔任國小課後活動志工,我逐漸融入當地社群,並建立歸屬感。這些經歷也成為我日後申請大學與獎學金的重要素材。當時申請大學的推薦人特別提到我對「學習的熱忱超越語言隔閡」,並且我認為真正的適應並非一味迎合,而是找到自己的定位並積極貢獻。
大學階段,我在美國加州攻讀學位,畢業後返臺,於臺灣又取得雙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專業橫跨資訊管理與社會科學。這樣的跨領域選擇,最初源於對技術與人文的雙重興趣,卻也成為我職涯轉折的基石。
職場與學術的交織:從工程師到學生
碩士畢業後,我進入職場,擔任網路與資安工程師。這段實務經歷不僅讓我深入理解產業需求,同時也體認到技術創新的背後需有學理支撐,因此萌生重返學術的念頭。
從業界回到學界,尤其是跨領域申請,並不容易。我的背景屬於資管與社會科學,儘管有工作經驗,仍需補足部分基礎。在申請過程中,我特別強調「如何將實務經驗與研究結合」,在SOP中突顯我跨領域的獨特視角與潛力。
申請策略:主動出擊與精準包裝
我曾獲教育部公費留考獎學金,也申請過多項獎助。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1. 及早準備:公費留學考試與申請需長期規劃,建議善用校內外資源。雖然獎助資源豐富,但需投入時間進行篩選與準備。
2. 客製化文件:每份申請都應針對目標量身打造,展現與該計畫的高度契合。
3. 主動聯繫與跟進:曾主動聯絡數十位教授,最終僅少數回覆。其中有一位教授對我的業界背景感興趣,邀請我面試。我藉由簡報呈現實務經驗與研究潛力,這成為錄取的關鍵因素。
給學子的建議:擁抱不確定性
1. 跨領域是優勢,但需有策略:我的背景非典型,能從不同視角提出問題。可透過修課、實習或證照考試補足基礎,證明學習能力。
2. 實務經驗可彌補學歷差距:工作經驗有助於明確研究方向,亦能成為申請文件中的亮點。
3. 主動創造機會:若申請過程中反應冷淡,不妨主動寄信給教授,附上自我介紹、成績單,甚至簡報,主動爭取往往比被動等待更有機會。
若計劃畢業後於美國求職,應留意各行業的招聘特性:
1. 金融、顧問與法律領域:頂尖公司多偏好名校背景與良好人脈。
2. 理工領域:更重視技術實力與面試表現。
3. 醫療護理等需執照的行業:如護理師、醫師助理,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執照,而非學校排名,且人力長期短缺。
4. 教育領域:重視教學資格而非名校出身,同樣面臨師資短缺。
此外,美國多數企業傾向優先錄用當地大學畢業生,並考量申請者是否具備工作許可簽證或國籍。選擇科系時,不應僅依據排名,而應綜合評估產業特性、地區就業市場與自身職涯目標。
結語:跨出舒適圈的第一步雖難,但收穫遠超想像
這條路我走了多年,收過無數拒絕信。從高中留學、職場歷練再轉換跑道,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也正因如此,我累積了獨特視野與能力。如果你正猶豫是否出國,我想鼓勵你:留學的價值不在於「完美規劃」,而在於過程中培養的韌性與跨界能力。那份不怕失敗的精神,不論在臺灣還是國際舞臺,都將成為你最珍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