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人專欄】留美十年求學經驗分享

最後更新日期:2025-07-18

作者:劉冠宏
獎學金:108年留學獎學金
現職:Meta人工智慧研究室FAIR Research Scientist
 

留美至今剛好滿十年,很榮幸收到TaiwanGPS的邀稿,以寫稿之名行分享心得之實。

 

自我介紹
於2014年從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先在卡內基美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攻讀了兩年機器人領域的碩士學位,於2019年再赴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攻讀機器學習領域的博士學位,2024年畢業後進入Facebook母公司Meta旗下的人工智慧研究室 (FAIR) 擔任 Research Scientist 正職,目前主要研究隨機最佳控制 (Stochastic Optimal Control)的演算法如何應用在生成模型和基礎科學。
單純就履歷來看,一路從機械到機器人,再到人工智慧,很明顯是屬於不務正業的類型(哈)……像在茫茫大海中探索適合自己的研究海域,回首十年,點滴在心頭。

 

 

 

 

興趣啟蒙、轉換領域
2014年,受到專題導師林沛群教授的啟蒙,決定赴卡內基美隆大學(CMU)攻讀機器人領域的碩士學位。身為第一次出國的小菜鳥與窮留學生,初來到CMU就是一系列的震撼教育。
記得開學的第一個月是俗稱的「相親期」,教授在尋覓適合自己研究計畫的學生,學生也積極尋找自己有興趣的實驗室,並爭取有限的研究助理職位(畢竟私立大學研究所的學費怎麼算都不是一筆小錢)。我就讀的機器人所 (Robotics Institute) 雖然包含各個領域的教授 (資工、電機、機械),在與多位教授對談後,發現研究經費多集中在資工及演算法開發為主的實驗室。頓感挫折,美國確實是資本主義本位國家,來美國之前從沒想過,所謂的「貧富不均」也出現在系所資源分配上。
大學成績不錯,是以相對出眾的機械背景進入CMU,結果開學一個月後就誤打誤撞轉換領域,進入開發自動車演算法的研究室。論資訊工程背景,我只在大學修讀過一學期的計算機概論,當時連Python都不會寫。倒不是對設計演算法沒有興趣,只是剛進入研究室就要做研究,如同鞋子還沒穿好就被送去跑馬拉松。而CMU作為美國資工排名前四的強校,身邊環繞著如同臺大電機資工畢業般的神人,每天都覺得自己是智障(無誇飾),有無數次想放棄回臺灣的念頭,卻又倔強地不肯服輸。
轉換領域雖是誤打誤撞,念兩年碩班也產生興趣,當時Deepmind才橫空出世,我與室友們通宵看AlphaGo 和韓國圍棋棋士李世乭的世紀對決之後,對於深度強韌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產生濃厚興趣。強韌學習是一套模擬人類決策行為的數學架構,而AlphaGo就是其與深度學習結合下的成果。這門學科因專注於行為決策的通用架構,除了人工智慧,也出現在機械系的最佳控制(也是我日後博班的研究題目)和經濟社會學。現在回想起來很奇妙,大學修過最有趣的課就是商研所的賽局理論,原來一切早有跡可循。
 

 

 

 

結合過去所學,發展研究
2019年,在工作一陣子之後,我決定回到學校繼續深造,赴喬治亞理工學院(簡稱GaTech)攻讀博士。有趣的是,我一開始是以機器人博士入學GaTech,讀一學期後轉攻機器學習博士。轉攻機器學習領域最主要的契機,源自於2018年人工智慧領域的最佳論文獎得主,我與指導教授從這篇年度最佳論文中看見新的可能,讓我可以把過往在機械系學過的系統控制理論與人工智慧串連,沿著碩班所學向下深掘。
因為是全新的領域,前無古人踩雷,是高報酬也高風險的研究方向,實驗室當時只有我被指導教授說服轉換領域。當時也沒多想,只覺得能夠結合過去全部所學並向下扎根很過癮,過程雖然很掙扎,但也有樂在其中的時刻。”Suffer well” 是當時指導教授給我的忠告,一直銘記於心。
畢業後進入FAIR的紐約辦公室,而上述所提影響我博班研究方向甚遠的最佳論文第一作者,如今就坐在我隔壁,是一起工作討論研究的同事。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十年之中的任何一個時刻點,我做夢都想不到這件事會發生。
 

 

 

 

十年一劍,轉換過兩次領域,每次都覺得起步比別人慢了,但細細回味品嚐,才理解研究和興趣本就是流動的,流動的本身才是重點。只要確保自己隨心之所向,過程中的經歷都值得回味。起步雖晚,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常常能嗅到更精煉的準則,續力足,跳得一樣高。

 

 

 

TaiwanGPS 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