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專欄】離家是為了回家:留學生心理健康與職涯探詢
作者:鍾欣穎 / 2014自籌經費 / 美國塔夫茲大學 兒童發展學系 碩士
出國夢開始—原來我們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不同於很早就有出國夢的人,我一直到24歲才到美國念語言學校,開啟了國外求學的渴望。這兩個月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每次的交流都讓我大開眼界,從來沒有想過,不同種族、文化的同學們,竟然可以用同一種語言,做很多智性上的討論,分享各自的生命故事!
為了延續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在返國後我邊完成幼兒教育碩士班,邊補習TOEFL和GRE;也累積各種與國外學校接觸的機會,例如擔任美國教育展翻譯、至姊妹校暑修等。畢業後一年,也利用擔任研究助理期間,繼續準備出國申請。然而自己並非考試能手,一直沒有考到理想的英文成績。思量許久後,我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直接到美國邊念語言學校邊申請學校。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曾經拜訪過的波士頓。
離家—學著與熟悉與不熟悉的自己相處
抵美第一個月的「蜜月期」過後,我開始真正面對離家的生活。想在物價昂貴的波士頓生存,自己煮飯、洗衣服是必要的。為了省下每個月近50美金的交通費,把每天走路3小時上下學當成健身。此外,背水一戰的壓力、文化衝擊,以及冬天冷冽刺骨的寒風暴雪,思鄉的孤獨感和疾病接踵而來,連續咳嗽發燒兩個月期間,也必須獨自搭乘3小時的火車到市郊考TOEFL。
很感謝許多人的幫助,終於申請上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不同於其他學校兒童發展隸屬於心理系,母系非常著重實務經驗,因從1920年代開始,母系即是美國幼兒教育師資培育的濫觴;1981年更創辦全美第一個兒童發展應用博士班。我的TOEFL成績雖沒有達到原本系上的要求,但是在臺灣的實務經驗,以及過去教授們的推薦信,幫助我進到理想學校,還獲得抵免部分學費的補助。
深感這個學位得來不易,我很認真利用了學校的各種資源,如國際學生中心、免費寫作家教,以及開學後第一學期所舉辦的各種迎新派對,希望能盡快融入美國校園生活。比起其他學校,本系的外國學生比例不高,當屆班上含我,僅有3位亞洲學生。另外不同於理工科系,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生更需要大量的閱讀、討論與使用英文,即便我過去近一年的時間待在語言學校,求學期間仍舊非常吃力。
入學第一年的冬天,我發現自己思考、寫作、閱讀的速度變慢,還變得敏感、易哭,甚至無法準時完成作業。直到某日夜晚課後,腦海中忽然閃過「如果我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有人會在乎嗎?」的念頭,理性意識到這樣的自己不對勁,回到家翻找著手機內的電話,不知道可以打給誰。習慣報喜不報憂的我,也不敢跟遠在臺灣的家人求助,索性整夜坐在地上大哭。隔日教授察覺到我的不對勁,和我深談後,主動幫我聯繫了學校的諮商中心,也因為購買學校的學生保險,其中有包含諮商費用。和韓國諮商師用英文溝通雖然辛苦,但總算瞭解到自己患有重度憂鬱症,原因可能包含離鄉背井的壓力、為了省錢不敢吃健康的食物,以及天氣造成的季節性憂鬱症等。透過她建議與鼓勵,我與系上的老師們溝通以延後繳交作業,並轉介到學校的醫院,討論服用藥物的可能性。
當時的我,也曾考慮回臺灣休養後再出發,但是諮詢過後才知道,若在作業未完成的狀況下離境,將無法續簽學生簽證。因此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學著和憂鬱症相處。同時還要完成學位所需要的作業,以及與諮商師、醫生溝通自己的狀態。有一次走在路上,忽然感覺自己像行屍走肉一般,沒有情緒、沒有知覺。後來回想起來,當初的自己彷若遇到《哈利波特》中的催狂魔(dementor)一般,靈魂被抽乾。
回家—更需要勇氣
最後一學期,我到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實習,為華人移民的幼兒家長規劃支持團體,並設計家庭讀寫教育方案。也在偶然機會下,和這些參與者分享了我正在對抗憂鬱症的經歷,當下得到非常多的回饋,也才知曉原來許多移民與留學生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但並不自知或者求助無門。這次的交流讓我開啟了職涯的方向。畢業後利用OPT(註1)期間,除了繼續在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協助移民家庭,參與留學生事務推廣,同時也在波士頓城市學院培訓幼兒園教師。除了專業知識,我在課程中更強調empower(充權)與cultural competency(文化能力)的概念,讓女性移民能看到在異文化下,如何將本身的文化背景化為優勢,以及正視自己所面對的心理健康需求。
OPT期限即將到來,當時的我正在等待工作簽證下來,即使紐約的工作單位已經幫我申辦,但需等到全美國兩次的篩選與抽籤後才能知道結果。一邊是在美國經營了5年的人生,另一邊則是對回「家」的迫切,兩個選擇都令我難以放下,當時甚至有學生提議「不如找個公民結婚留下來」。為了幫助我思考未來的方向,在離開美國前,我訪問了身邊的移民家庭,想知道他們的初衷。最終,我決定回「家」,為臺灣的家庭與親子努力。
回臺灣迄今6年,與友人創立協會,我們期望能為臺灣提供整合性、在地性、多元性的兒童與家庭服務。回顧過往,想和已經在國外打拼,或者想要到國外實現夢想的朋友們分享幾件事:
1. 先接納自己的需求
到國外讀書或工作,因為脫離了家人、朋友的陪伴與支持,以及經歷長時間的不確定性(如因為非公民身分,突然影響或中斷讀書、就業的方向),所以感到孤獨無助或有心理健康需求都是正常的。若是和學校購買學生保險,通常都有包含諮商師和醫療費用,也可以向國際學生中心尋求協助;美國近年開始有學生自發性的組織留學生權益倡議團體,也可以聯繫。而工作保險則要看當初與雇主的契約是否有提供相關福利。線上也有簡單的憂鬱症評估量表,以及臺灣越洋的醫療資源。無論如何,第一步都是先接納自己的需求,再來尋求協助。
2. 不要著急融入主流
在號稱民族大熔爐的美國,至今依然有所謂的「亞裔天花板」(Bamboo Ceiling)―就算是第二代之後的移民,還是有可能因為種族而影響到職涯想像。所以我建議到了異國,不用急著想要融入「主流文化」(如一定要和美國朋友hangout、逼自己每天講英文、不敢接觸臺灣人以免英文退步等),保有自己的樣子但開放接受新文化刺激,才不容易迷失。
3.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學弟妹曾問過我「回臺灣會不會很『可惜』?」他們覺得好不容易出國了,「返國」似乎意味著「放棄」―放棄曾努力融入的新生活、放棄好不容易熟悉的環境以及建立的人脈,因此有些人就算在新環境過得很辛苦,卻也不敢回家鄉。然而我也有些朋友因為事業、孩子教育,選擇在20、30歲留在國外;到了人生中晚年,退休、孩子離家、父母年邁,最終選擇再回來臺灣。我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唯有好好珍惜每個機會、做每個人生選擇時回想初心,就不會白活。至今我很感恩美國的經歷,即便不若其他人般成功順遂,但是我過得很踏實認真,也因為這些點滴時刻敦促著我,才讓我能繼續築夢人生。
註1: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美國移民局授予F-1(學生簽證)學生的校外工作許可證,是美國留學學生在校外的臨時工作許可證。
‧給也想投稿學人Add Placemark : 國際經驗分享專欄的你:我也想參加學人投稿
‧給潛在獎學金申請生、海外人才相關、海外進修的單位的你:我也想加入TaiwanGPS交流社團
‧給已經是教育部獎學金獲獎生的你:我也想加入公費留學學人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