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人專欄】博士班在學如何溝通

最後更新日期:2022-05-09

 

作者:何柏樟

獎學金:尖端科技培育人才獎學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專業領域:資訊科技 (Computer Science)

工作經歷:Google軟體工程師

 

 

回顧在美國攻讀博士的過程,除了對專業知識更理解之外,受益最多的就是邏輯思考及答辯技巧。

從大學就讀到博士,一路到工作都是做資訊(Computer science)相關,出國攻讀博士也沒有什麼偉大的理由,單純因為當時大學專題老師的一句話:「臺灣學生沒有比外國學生差呀!」、「我覺得你應該出去闖闖!」加上自己的自負,還有當時女朋友(現在的老婆)也堅持出國,就申請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念書了。

 

 

分析一下自己,是個實作能力比較強,但對語言沒有太大興趣的人。在高中以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IOI)金牌保送臺灣大學資訊系,但在系上是少數全民英檢沒考過的人。為了可以出國,砸了好幾個5000元考托福,但每次都考84分(大部分的頂尖學校要求博士入選門檻至少需100分)。簡單敘述一下托福84分是什麼樣的分數?大概就是80%都聽不懂別人講什麼,永遠都很掙扎要怎麼措辭,只能做基本口語描述。在生計讓人堪憂的情況下,有辦法成功念完博士嗎?

 

常聽人們說,當你到了國外,語言一定很快就能學會。但語言跟其它知識一樣,都是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雖然論文報告是博士學位中重要的要求,但研究過程及大部份時間都在閱讀及實作,和人互動的機會不多,所以語言的成長有限。在博士班一年級下學期,還偷偷地再考一次托福,仍是84分!

 

在第一年的年底才開始正視此問題,如果語言的問題沒有解決,會一直耽誤研究,成為一個負面循環:當自己無法明確表達想法,同事(也就是實驗室的學長姐)會沒有耐心聽自己的論點,開始感到挫折而想要減少跟同事互動的機會,進而沒有研究上的刺激,並導致研究進度沒達到預期,必須想辦法破除這個循環。

 

在一次偶然的實驗室桌遊場合,表達了自己的掙扎;在此之後,才有同事嘗試一起合作,產生意見交流,同事往往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因為語言障礙加上需要闡明抽象的理論,也為此摸索了一陣子,最後發現使用文字交流是一個可行的溝通方式。乍聽之下很間接且沒效率,但因為準備時間比口說長,迫使盡可能精準用字。當然,同事還是要花一點心力「解碼」,但想表達的幾乎都可以成功傳達,也透過這個合作模式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

 

 

事後回想,雖然書寫比口頭描述麻煩且笨拙,但研究過程卻沒有被拖延。以實際面來看,論文是使用文字撰寫,而和同事間的對話也是以文字留底,所以省略了口頭討論在匯整成文字的過程。有文本記錄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容易追溯研究脈絡。因為研究是拓展知識邊境的過程,所有研究員都無法預知最後的成果,只能從過程中獲得一些小結論來調整計劃執行方向。因為計劃很常需要調整,如有文字存檔當個依據,了解整體計劃發展,讓所有人清楚下一步要怎麼執行,並儘早發現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事後發展

從博士班二年級開始,指導教授開始要求學生寫月報,頁數規定兩頁,內容包涵上個月已完成事項和未來計劃。未來計劃分為兩部份撰寫:(1)找出還沒被做過的研究題目、(2)選定一個題目並提出具體解決方式。第一項往往受人忽略,但它的重要性遠大於第二項,指導教授對這方面很要求,不希望學生走冤枉路,當一個研究計劃是在解決一個已經被解過的問題,學術貢獻必定大打折扣。要對一個領域有全面的認知,並能辨別是否已被研究過真需要花功夫,需要每天都累積一點才能擠出一份月報。會用幾句話去總結一篇論文的貢獻,過幾天再對好幾篇小論文摘要做歸納,試著提出還沒看到的研究方向。每反覆一次,會對所學得到另一個濃縮版,並從中調整自己對這個領域的認知,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博班畢業。

 

    至於口說的部份真的是掙扎到畢業了!幸好在博士班三年級時,遇到一個很好且研究相當傑出的博士後(postdoc)朋友,每次都很有耐心聽我慢慢的把話講完,有時候甚至會幫忙試著重組一些句子。有一天他這樣鼓勵我:說話其實像走路一樣,學習語言的過程,其實是自然促成,會越講越順。他相信一個有信念的人,想學的東西一定學的會。但他可能忘記提醒一件事,要有跌倒很多次,才能走得穩的心理準備!建議有心想要出國留學但對過程徬徨的同學,不妨從小型(兩人)對話開始,才不會一下子話題就被別人帶走還抓不到節奏。日常生活除了跟指導教授的開會外,是不會有人硬逼你講英文,當打算故意晚兩個小時吃飯,避開同事的邀約,或直接找旁邊那位學講中文的同學共餐時,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需要多花點時間開口講英文,增加練習的機會。

 

 

其實攻讀博士這一條路上,幾乎所有與口說相關的項目都可以「事前準備」。舉例來說,論文報告(presentation)可以把稿子硬背起來、答辯的問題(就是教授們會詢問的題目)也可以事前模擬並排練。口說困難的地方除了即時性外(聽到問題後需馬上作出答覆),口說的情境也比寫作更多元,內容可以是閒聊,學術討論或論文報告;而別人眼光只會造成更多心理障礙。如果只是想要應付畢業,五年之內一定有辦法把稿子準備好,只是這樣就錯過可以長年居住國外帶來的鍛練,不只無法體驗另一個文化,之後想要繼續在國外發展也會顯得捉襟見肘。

 

結語

在攻讀博士班過程中,寫月報培養了敘述能力,寫出讓讀者容易消化的內容,能簡潔且切題的描述事情,這個技巧直到進入職場(軟體工程師)都很受益。雖然英文不比當地人,但比其它工程師有機會用較短時間寫出全面的計劃。寫作能帶出自身的專業,而口說是增加合作機會的指標。現今職場氣氛越來越講究團隊工作,大家不會願意錄取無法表達意見的人。最後,如果相對初期的同學,在研究上感到不順遂,不妨試試留下一些筆記,希望對各位會有所幫助。

 

 

 

 

TaiwanGPS 吉祥物